
2021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沂水跋山遺址填補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大眾網:2月19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1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以及2020-2021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名單,並介紹有關情況。
跋山遺址發現於2020年7月,2021年4-6月對其進行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及一定數量的骨製品。初步測年數據為距今6-10萬年,文化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
本年度發掘出土、采集石製品及動物化石共計5000餘件。石製品類型包括錘擊、砸擊石核、盤狀石核及石片、斷塊、碎屑等。工具可見石球、刮削器、砍砸器、尖狀器、石鑽及鋸齒形器等。石料多為脈石英,產自2公裏處西跋山基岩條帶內。
發掘遺址麵積約55平方米,分為南、北兩個區域,二者現地表高差約3.5米。整個地層堆積厚逾8米,自上而下劃分為14個層位。北區包括文化層的上部堆積,主要是第①~⑤層,堆積厚度4.08米,出石製品,暫未見動物化石。南區剖麵可見第⑤~⑧層,其中第⑧層見古菱齒象臼齒及門齒,披毛犀下頜骨及大量石製品。
目前,下部6個文化層雖未經發掘,但據4條探溝所見情況來看,文化堆積更為厚重,文物跡象也更豐富。其中探溝3南鄰區域揭露出古菱齒象下頜及股骨化石,周邊散落大量石製品及牛、鹿等動物化石。探溝2清理出一件用古菱齒象門齒修製而成的大型鏟形器,器型規整、罕見。通過鈾係法及光釋光兩種測年方法進行測定,牙鏟及同層土樣的年代數據分別為距今9.9和10.4萬年。
跋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是目前山東省發現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遺址地層堆積厚重,文化時代跨度較大,說明遺址被反複利用和長時間占有。出土石製品及動物化石數量豐富多樣,且含有動物骨、角、牙等製作的骨製品。文化堆積很可能存在多個古人類活動麵,存在用火和肢解動物的人類行為。尤其是以古菱齒象骨骼為主的動物化石與大量石器間雜分布,為複原、研究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類對遺址的利用情況及生計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學材料。對跋山遺址的後續發掘及研究工作將會逐步、係統開展。
相關報道:2021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沂水跋山遺址填補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空白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齊魯網·閃電新聞(記者 劉少君):2月19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在濟南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2021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及2020-2021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名單。
沂水跋山遺址、萊州呂村遺址、鄒城邾國故城遺址2021年發掘、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明清海防遺址考古調查獲評2021年度山東省五大考古新發現。其中,發現於2020年7月的跋山遺址,在2021年4-6月進行了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及一定數量的骨製品。初步測年數據為距今6-10萬年,文化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填補了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是目前山東省發現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
菏澤孫大園堌堆遺址、菏澤青邱堌堆遺址、滕州崗上遺址、曲阜西陳遺址等被評為2020-2021年山東省優秀田野考古工地。
相關報道:海岱考古曬出成績單,“2021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揭曉
(神秘的地球uux.cn報道)據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2月18日至19日,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辦的2021年度山東省田野考古工作匯報會在濟南順利閉幕。
會議共遴選36個考古項目參與匯報,時代涵蓋舊石石器時代至明清時期。本次匯報會是對我省2021年度考古成果的集中展示,呈現出分布地域廣、時代跨度大、遺存類型豐富、重要成果突出的特點,既有“考古中國”等主動性考古項目的重要發現,也有配合基本建設考古工作的精彩亮點。
會議期間,經省內各考古資質單位積極申報及考古學會初審,最終由專家在18個項目中評審出五大“2021年度山東省考古新發現”,在20個項目中評審出10項“2020-2021年優秀田野考古工地”。19日下午,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公布了評審結果。
據悉,“山東省考古新發現”每年評選一次,自2017年首次舉辦以來已持續6年,“優秀田野考古工地”每兩年評選一次,該活動受到媒體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已成為推介山東考古新發現的重要平台。參評項目均獲取國家文物局或省文物局批準,申報新發現獎須是2021年度在山東境內進行的考古發掘、調查勘探項目,且履行省文物局檢查驗收程序並通過;申報優秀田野考古工地獎須是2020-2021年度開展,且經過省文物局檢查驗收優秀的項目,專家評委在全麵審查申報材料基礎上,並結合現場檢查驗收材料,再根據各項成果的價值、意義及履行《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執行情況做出評判。
跋山遺址發現於2020年7月,2021年4-6月對其進行第一階段考古發掘。出土文化遺物包括石製品、動物化石及一定數量的骨製品。初步測年數據為距今6-10萬年,文化時代屬於舊石器時代中期。跋山遺址的發現填補了山東及中國北方地區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是目前山東省發現的文化內涵最為豐富的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存。遺址地層堆積厚重,文化時代跨度較大,說明遺址被反複利用和長時間占有。 出土石製品及動物化石數量豐富多樣,且含有動物骨、角、牙等製作的骨製品。文化堆積很可能存在多個古人類活動麵,存在用火和肢解動物的人類行為。尤其是以古菱齒象骨骼為主的動物化石與大量石器間雜分布,為複原、研究晚更新世中晚期古人類對遺址的利用情況及生計方式提供了極為重要的考古學材料。對跋山遺址的後續發掘及研究工作將會逐步、係統開展。
呂村遺址位於煙台市萊州市平裏店鎮呂村北,南鄰王河。遺址平麵形狀略呈方形,東西、南北邊長900餘米,總麵積約87萬平方米,主體遺存時代為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早期。為配合工程建設,煙台市博物館於2021年4月-11月對遺址工程占壓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區域位於遺址西北部,劃分為A、B兩個區域及探溝1條,實際發掘麵積4000餘平方米。呂村遺址是膠東地區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遺址,帶環壕和圍牆的聚落結構;房址、灰溝與灰坑呈規律分布的聚落布局;埋藏完整豬狗與堆疊大量陶器的祭祀坑;形製多樣且結構多元的窖穴;以及遺址內出土的帶“日火山”刻劃符號的大口尊,陶蕭、牙璧、石鉞、玉飾件、鹿角靴形器、大型的鯨魚椎骨、龜甲、各式的磨製石器及大量精美陶器等,反映出呂村遺址作為萊州灣地區高等級、核心性聚落的地位,為我們理解膠東沿海和海岱內陸地區龍山文化早期階段的聯係與差異提供了新的啟示。
邾國故城遺址位於山東濟寧鄒城市嶧山鎮嶧山南麓,城址平麵略近長方形,東西寬2530米,南北長2500米,周長約9200米,麵積約6平方公裏。源於嶧山之陽的金水河自東北向西南穿城而出。為配合邾國故城遺址大遺址保護及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山東大學考古係和鄒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在邾國故城遺址持續開展田野工作。2021年度田野考古工作是對“皇台”以南、金水河以北兵器作坊區進行主動性考古發掘。2021年邾國故城金水河北兵器作坊區的發掘和冶金技術等多學科研究,深化了邾國故城遺址文化內涵與曆史價值,為遺址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濟南元代郭氏家族墓位於濟南市曆城區董家街道季家寨村東南約1公裏處,考古前置勘探中發現,由濟南市考古研究院於2021年4月到7月發掘。元代郭氏家族墓地是山東地區首次發現的證據充分、年代明確的磚雕壁畫家族墓地,也是山東地區壁畫墓數量最多的元代家族墓地,是近年來山東地區乃至國內元代墓葬考古的重要新發現。
明清時期,山東海防作為國家整體海防鏈條上的重要環節,在保衛海疆安全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21年3月至5月,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派出3支調查隊,同時對山東沿海地區進行了為期55天的野外調查。先後實地調查和登記543處明清海防遺址,遺址類型主要有衛、所、巡檢司、墩堡、軍寨、炮台等,其中威海市235處、煙台市166處、青島市98處、日照市34處、濰坊市13處、東營市4處、濱州市1處。其中複查“二普”發現遺址65處、“三普”發現遺址110處;新發現各類海防遺址168處。通過對山東省沿海明清時期海防遺址進行摸底式調查,基本摸清了海防遺址家底,廓清了山東海防的曆史麵貌及演變脈絡,推動了明清以來山東海防設施及製度研究,將有助於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國早期海防的職能及其總體規劃特征,對探索明代以來山東海洋文化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曆程具有重要意義。